0
有用+1
已投票
- 编辑 锁定 讨论 上传视频
声明
本词条已参考行政区域类词条编辑指南进行整理;如果您有建议或想参与整理,欢迎您与百科地理组一起交流。
芳村区是中国广州市昔日的一个市辖区。芳村区位于广州市西部,三面临珠江,全区总面积46.2平方公里,共辖9个街道。属珠江三角洲北缘,地势平缓,气候温暖,无严冬酷暑,日照充足,属亚热带季风气候。
[1]
芳村区是花卉之乡,以花名世,历史悠久,是岭南盆景艺术发祥地之一。
[2]
南汉时期,花地就以盛产素馨、茉莉而名闻天下。元代孙蕡称花地为“素馨茉莉天香国”
[3]
。明清时代,品种越来越繁,素有“岭南第一花乡”
[4]
的美誉。
1949年11月,由芳村、崇文(崇文二十四乡)两区合并成芳村区。2005年4月28日,撤销广州市芳村区,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。
[5]
- 中文名
- 芳村区
- 外文名
- Fangcun District
- 别 名
- 崇文区
- 行政区划代码
- 440107
- 行政区类别
- 广州市辖区(已撤销)
- 所属地区
- 广州市
- 地理位置
- 广州市西部
- 面 积
- 46.2 km2
- 下辖地区
- 9个街道
- 政府驻地
- 芳村大道西2号
- 电话区号
- 020
- 邮政区码
- 510360
- 气候条件
- 亚热带季风性气候
- 人口数量
- 18.77 万(2004年常住人口)
- 著名景点
- 毓灵桥、车歪炮台、真光书院、聚龙村等
- 机 场
- 广州白云国际机场
- 火车站
- 广州站、广州东站、广州南站等
- 车牌代码
- 粤A
- 撤销时间
- 2005年4月28日
- 撤销改变
- 与荔湾区合并
- 1 历史沿革
- 2 行政区划
- 3 地理环境
- ? 位置境域
- ? 地形地貌
- ? 土壤
- ? 气候
- ? 水文
- 4 人口
- 5 经济
- ? 综述
- ? 第一产业
- ? 第二产业
- ? 第三产业
- 6 交通运输
- 7 社会事业
- ? 教育事业
- ? 文化事业
- ? 医疗卫生
- ? 社会保障
- 8 历史文化
- ? 区名由来
- ? 历史回顾
- ? 文物古迹
- ? 民俗文化
- 9 风景名胜
- 10 著名人物
- 11 荣誉称号
编辑
民国10年(1921),广州正式成立市政厅,下设公安等6个局。芳村设公安分署,纳入广州警察区域。今芳村地区仍分属广东省番禺县、南海县。
民国12年(1923),广州始定市界。今芳村地区的石围塘首先划归广州市。
民国20年(1931),原属南海县管辖的山村、南塘划归广州市。
民国26年(1937),番禺县崇文二十四乡
[6]
(今花地河以东地区)正式划归广州市,成立崇文区(今芳村区)。今芳村地区分属广州市、南海县。
民国35年(1946),原属南海县管辖的葵蓬、凤溪、西滘划归广州市。
民国36年(1947),广州市政府将市区划为28个行政区。芳村地区设芳村、崇文两个区公所。市警察局在芳村地区设芳村警察分局和崇文警察分驻所。划定以下芳村下涌为界,北属芳村区管辖,南属崇文区管辖。
1949年11月15日,芳村、崇文两个区公所合并成芳村区。自此,芳村区成为单独直属广州市的区一级行政单位。
1954年6月,撤销芳村区。所属冲口、山村、芳村和花地4镇划入河南区(今海珠区);所属沙涌、鹤洞、东塱、西塱、南漖、东漖、茶滘和葵蓬8乡划入新滘区(已撤销)。
1959年4月,原属南海县的龙溪、海北、海中、海南、增滘、秀水划归广州市,并入新滘区(已撤销)的鹤洞公社。至此,今芳村所辖区域全部划入广州市。
1960年5月23日,成立芳村人民公社,后改为芳村区,受广州市管辖。1961年11月,广州市荔湾区的石井,海珠区的新洲、新风、新滘,越秀区的三元里、嘉禾、龙归等7个人民公社划入芳村区。
1962年5月,再次撤销芳村区,芳村地区归广州市郊区(今白云区)管辖。
1985年,由于市区发展需要,再次成立芳村区,广州市划分为八个区,即:越秀、荔湾、东山、海珠、芳村、白云、天河、黄埔。
2005年4月28日,撤销广州市芳村区,将原芳村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荔湾区管辖。
[5]
芳村区
编辑
截止2005年,芳村区下辖9个街道(68个社区居委会):花地街道、冲口街道、茶滘街道、白鹤洞街道、东沙街道、东漖街道、石围塘街道、海龙街道、中南街道。政府驻地芳村区芳村大道西2号
[7]
街道 | 社区 |
花地街道 | 辖9个社区:明心路社区、陆居路社区、民治社区、新隆沙社区、怡芳苑社区、小策社区、大策社区、中市社区、花地城社区。 |
冲口街道 | 辖10个社区:鹤松社区、沙涌社区、华丽苑社区、杏花社区、联合围社区、兄弟园社区、聚龙社区、罗涌社区、坑口社区、汇兴社区。 |
茶滘街道 | 辖11个社区:茶滘新村社区、合兴苑社区、汾水社区、花苑社区、永安社区、芬芳社区、金兰社区、葵蓬社区、红棉社区、茶滘社区、乐怡居社区。 |
白鹤洞街道 | 辖10个社区:鹤洞社区、鹤建里社区、观鹤一社区、观鹤二社区、山顶社区、金光社区、金达社区、鹤平社区、鹤翔社区、广船社区。 |
东沙街道 | 辖4个社区:东塱社区、南漖社区、沙洛社区、金宇社区。 |
东漖街道 | 辖6个社区:康乃馨社区、东鹏社区、东漖社区、西塱社区、芳村花园社区、芳园居社区。 |
石围塘街道 | 辖13个社区:山村社区、山溪社区、杉栏社区、如意社区、南塘社区、秀水社区、塞坝口社区、万盛社区、桥东社区、滘口社区、芳雅苑社区、逸彩社区、岭南社区。 |
海龙街道 | 辖3个社区:增滘社区、海北社区、龙溪社区。 |
中南街道 | 辖2个社区:海中社区、海南社区。 |
编辑
广州芳村客运站
芳村地区地处三水盆地,区内出露地层由老到新有:白垩系、第三系、第四系地层。
白垩系地层,多为砂岩、细砂岩、粉砂岩、砂质泥岩。出露在本区东部石围塘至白鹤洞,南部东塱、西塱至海南、西部广佛路口、五眼桥、东漖、增滘、海南一带。第三系地层,多为粉砂砂质的砂质泥岩。分布于本区五眼桥以及龙溪村的沙溪一带。第四系地层,为最新沉积层与残积层,多为淤泥及泥质粘土和残积粘土、亚粘土。芳村地区大部分为第四系地层所覆,次级断裂不甚清楚,之前从桥东、石围塘等地的工程钻孔资料初步证实,存在一条北西西向的石围塘--白鹤洞断层。
芳村区地处珠江三角洲平原北缘,平均绝对高程5.5~5.8米,相对高差2米左右,多为第四纪堆积层,厚1.5~30米。在白鹤洞一带,有顶部高程相差很小的小山岗群,台地东西长约1000米,最高标高25.2米,属二级台地。海北村、海南村各有一座小山岗,岗顶标高17~20米,岗体保留不够完整,且面积很小。
[9]
芳村区内耕地土壤为珠江三角洲冲积土,属一个土类,15个土种。其中泥肉质泥田、泥田占耕地面积的75.2%以上,属高产田。咸田(发赤田)占区内耕地面积的20%左右,属低产田。非耕地为薄层红壤。
[10]
芳村区地处北纬23°,置南北回归线之间,属亚热带,境内气温较高。因临海(距南海海岸线仅100公里左右),受季风环流控制,所以气温虽高,即便是一年中气温最高的夏季,也极少酷暑天气;1991-2005年,气温最高的一天(1998年8月4日)也仅为36.5℃。又因南岭山脉具有阻挡北方冷空气南下的天然屏障作用,故冬天无严寒,1993年1月是1991-2005年中月平均气温最低的一个月,月平均气温11.9℃。
[1]
编辑
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,芳村地区普查人口为32.38万人(家庭户为8.22万户),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为16.78万人(4.22万户),第五次与第四次相比,普查人口数增加了92.94%,年递增6.79%。
[12]
截止2004年,区内常住人口增至18.77万人(6.35万多户),比1991增加4.41万人。人口变动的趋势是出生率高于死亡率;迁入多于迁出。1991-2004年,全区共出生2.37万人,死亡1.60万人,增加7689人;同期迁入人口19.04万人,迁出15.10万人,增加3.94万人,14年内机械增长是自然增长的5.12倍。
[13]
编辑
2001年区国内生产总值274997万元,增长13.3%。其中:第一产业增加值14510万元,减少1.2%;第二产业增加值109908万元,增长8.4%;第三产业增加值150579万元,增长18.9%。第三产业快速发展,产业结构继续向第三产业倾斜。第一、二、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调整为5.3:40.0:54.7。
[14]
20世纪90年代,芳村区的农业生产,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,日益下降。农业生产虽日见萎缩,但全区农村经济总收入则快速增长。2004年的农村经济总收入达到37.68亿元,比1991年的4.47亿元增长7.91倍,主要得益于乡镇工业的高速发展。
[15]
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,工业依然是区内三大产业的主体,1991-2005年9月,是芳村区工业生产持续高速增长的15年。2000年,全区工业生产总值比1990年增长7.04倍,年均递增23.18%。2004年,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51.51亿元(区统计口径发生变化,不宜与1991年对比),比2003年增长5.5%。
[16]
2004年上半年,芳村区第三产业发展势头迅猛,增速快于其他区15~25个百分点,其中,交通运输、批零贸易、餐饮业、房地产业、社会服务业大幅度增长,使该区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位居全市各区之首。区各项经济指标全线飘红,完成生产总值378135万元,同比增长18%,比全市平均水平增速高出1.6个百分点。增长速度位居市属各区前三甲,经济进入新一轮回升期。
[17]
编辑
编辑
芳村地区学校众多,实力雄厚,教育资源丰富。规模较大的学校有:广州市真光中学、广州市荔湾区真光实验学校(初中部)、广东实验中学(高中部)广州市汾水中学、广州市第九十三中学、广州市花地中学、广州市金道中学、广州市东漖中学、广州市文伟中学、广州市培英中学(现属白云区教育局)、芳村小学、广州市芳村实验小学、广州市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、广州市林凤娥小学、广州市正南街小学、广钢小学、广州市何香凝纪念学校等。
[19]
真光中学 广州市真光中学坐落在白鹤洞山顶,占地面积79739平方米,建筑面积56311平方米。广州市真光中学现有60个高中教学班,学生3100多人,教职工222人,专业教师177人,其中特级教师3 人,具有高级职称的57人,研究生学历12人,占教师人数的38.9% 。新教学大楼建筑面积25600平方米,有60个课室,90个办公室,实验室,配有1000兆校园网,每个课室都有多媒体平台。学校还拥有标准的400米田径运动场、体育馆、游泳池、足球场、篮球场、羽毛球场、排球场、乒乓球台和完善的体育设施。还有能容纳2000多人住宿的学生公寓,供4000多名师生就餐的食堂。真光中学历史悠久,创办于1872年,前身为真光书院,是岭南办学最早的学校之一,曾经培养出著名华人女政治家陈香梅、广州市市长张广宁等一大批杰出校友。 | |
汾水中学 广州市汾水中学创办于1996年,是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。现有教学班34个,学生1615人,教职工132人。学校实行校长任期目标责任制,强化质量目标意识,教学质量稳步提高,连续五届获得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二等奖。建校以来,学校获得广州市文明单位、广州市优秀学校、广州市先进学生会、三次被评为区体育工作先进单位、英语科,化学科和地理科分别获得广州市先进科组的荣耀称号。 | |
芳村实验小学 芳村实验小学的前身是冲口小学,建于1949年,2003年7月,搬迁至芳村中市南街2号,2003年10月更名为芳村实验小学。2003年2月被评为“广州市绿色学校”,2006年4月被评为广州市一级学校,曾先后被授予“广州市科技先进单位”,“广州市爱国卫生先进单位”,“芳村区文明单位”,“芳村区维护稳定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”,“芳村区先进党支部”,“芳村区先进共青团支部”,“芳村区少先队红旗大队”,是“广东省无烟学校”,科技项目曾获得全国一等奖 | |
芳村小学 芳村小学创办于1905年,1995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。学校占地面积13315平方米,现有34个教学班,学生1472人。学校是教育部“十五”规划重点课题《活动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》《团体心理辅导》实验学校,承担了中央教科所规划课题《中小学生作文个性化发展研究》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口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(EPD)项目《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研究》等子课题的研究。先后被评为全国艺术教育特色学校、广东省绿色学校、广东省校长培训实践基地、广东省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、广州市教师校本培训示范基地、广州市科技特色项目学校、广州市体育传统项目学校、广州市民主管理三星级学校、广州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、广州市安全文明校园、广州市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。 | |
合兴苑小学 合兴苑小学创办于1991年,位于合兴苑42号。该校从1997年开始进行环境教育的研究,多年来孜孜不倦的奋斗与追求,使学校的环境教育基本形成了以“学校、家庭、社区联合教育,师生、群众环境意识共同提高”为特色的新路子,为环境教育提供了广阔的舞台。2005年被评为市一级小学。 2006年被评为省一级学校。全校占地面积达7500平方米,建筑面积达4230平方米,校内教学设备先进、完善,建有200米环行跑道,小学生标准型足球场,综合体育运动馆,按一级一类标准配置有电子琴室、音乐室、美术室、自然实验室、多媒体电脑室、生物园等专用室场。 |
文化事业稳步健康发展。大力发展花卉、茶特色文化,不断丰富地域文化内涵,地域文化品位不断得到提升。区少年宫、区文化中心已相继建成,9个行政街都建起了文化站、社区居委会建起了文化室,丰富了少年儿童与市民的文化生活。涌现出吴丽霞等一批优秀文艺创作者。图书馆与文化馆建设步伐大大加快,1999年,区图书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图书馆;2004年,区文化馆被评为省一级文化馆。
[19]
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设施渐趋完善。2004年,区内有区属与驻区医院11家(3家是三级甲等医院),各类门诊部24家、社区服务中心与农村医疗卫生站32家。新修或改建了4家区属医院,更新了医疗设备,面貌焕然一新。区内医疗机构共开设病床1797张(区属医院218张)。所有医疗机构有医务人员1816人(区属医院520人)。区属医院医疗水平不断提高,抢救出心搏骤停达15分钟的脑死亡患者和全身严重创伤达10多处、已呈现出血性休克的病患,断手再植手术获得成功。涌现出广州市“名老中医”吴耀南、全国“白求恩式先进医务工作者”苏宗贤等优秀医务工作者。
[19]
2000年,组织市残联康复中心和市第一人民医院眼科专家,对全区250多名白内障残疾人,分5批进行重点检查,对77名患者进行手术治疗。2000年,区残联积极配合区卫生部门抓好精神病人的康复治疗工作,认真推广使用精神病人综合防治康复统一表卡,认真落实精神病人检测工作,检测出精神病人1037人,检出率达到6‰。对精神病人的看护和治疗通过了上级部门的验收。
[20]
1991—2000年,区内残疾人就业十分困难,主要靠区内40余家残疾人小型企业就业,只能安排200人左右。2000年底,全区有劳动能力的残疾人579人,已安排就业508人,就业率达到87.7%,超过了省市残联要求在2000年底前达到就业率80%的要求。对没有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单位,按市政府的规定收取残疾人就业保障金,1999年收取27多万元,2000年后,每年收取58万元左右。
[20]
编辑
说法一:最早来芳村定居的是方姓一族,故名方村,后因广植花木而改名芳村。据考证,宋开禧元年(1205),从南雄府始兴县南迁珠江三角洲的33户98人(一说97人)中并无方姓人氏。
说法二:芳村原称“荒”村,此名太俗,亦因广植花木而四野芬芳之故,取其谐音而将荒村改称芳村。但是清代以前,芳村地域并不荒,大通港
[22]
、大通寺
[23]
、八大名园、黄大仙祠等曾盛极一时。
说法三:南汉时,现芳村地区有一园林,名芳村园,芳村由此得名。此一说法源自1993年,由芳村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出版的《岭南第一花乡》之序二。序二云:“据《南汉纪》载,当时广州‘宫城左右,离宫数十’,诸如刘王花坞、泮塘、芳华园、芳村园……,不胜枚举。”《广东通志》、《广州府志》、《番禺县志》、《南海县志》等旧志中均有关于刘王花坞的记载。条目刘王花坞云:“刘王花坞在泮塘,名华林园,其芳华园、芳春园俱在城北,飞桥跨沼,林木拥夹如画。望春园在城南二里,独花坞故址,宋末犹存。芳华苑在千佛寺侧,桃花夹水,一二里可以通舟,已尽为民居。”可见,这些带芳字的历史园林均不在芳村,而且亦无芳村园的记载。
说法四:芳村由芳圃谢村演变而来。芳圃谢村者乃番禺莘田(今花都区北兴镇莘田村)谢氏之始祖,生于元朝,是宋开禧元年(1205),由南雄府始兴县牛田村南迁番禺大田村(今白云区江高镇大田村)的谢氏始祖谢忠卿(俗称六郎公)的第7代孙。芳圃的次子义叟(谢伯颜)迁往番禺县芳村,乃芳村谢氏之始祖,义叟定居芳村,大约是明洪武时期(1380年前后)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孙中山文献室存有《番禺芳村谢氏族谱》,该族谱对谢氏迁移过程有详细记载。《番禺芳村谢氏族谱》附有《重修芳圃公墓碑志》一文,碑文由广西上石西州知州谢元光(谢芳圃远孙)记于明嘉靖丙辰年(1556)秋。碑文云:“祖芳圃公,原居大田乡,为七世,墓在杨武都眠羊岭。盖祖之税山,自宋而卜葬者也(原注:宋字应改元字,芳圃公生在元时,此云宋者,因前人之讹,而未考订改正也。)厥后子孙繁衍,析居若大田、若莘田、若市桥、若芳村,皆祖之远裔。”
从《重修芳圃公墓碑志》可以看出,在明嘉靖年间已有了芳村二字的文字记载,比开头所说的《番禺县志》早了315年,有440多年了。至此,芳村是否由芳圃谢村演变而来,有这种可能,但并无根据。
[21]
秦汉时代,那时候这带只有几个沙洲露出水面。在《永乐大典》中的《广州府地图》里,也只标有大通寺,西林巡检及一个无名岛,这三个岛按位置应是今花地、海北、鹤洞等地区。芳村地区最古老的地名是“芙蓉沙”,俗叫“海心沙”。据传“芙蓉沙”之得名,来自南越王赵佗。当年那里还是一片汪洋大海,赵佗率群臣登越王岗,遥望海中浮出的几个小岛如出水芙蓉,即命名“芙蓉沙”。当地至今还留传着“赵佗孙太子到芙蓉沙避难”的传说。
唐代芳村南部大部分是海滩和芦苇荡,而与唐代有关的地名有“大王滘”(大黄滘)和“黄巢墩”。黄巢墩
[24]
在大王滘边南漖一侧,现属南漖花果场范围,传说是唐代农民起义领袖黄巢进入广州后,将一批贪官污吏、土豪劣绅及番商押到此地处死,故这一块千年前的刑场,一直被人视为凶险之地,长期荒芜。每有龙船过此,都要握偃旗息鼓,已成通例。至于大王滘,是指东塱至南漖的一条人工河。其得名一说是黄巢进军广州时在珠江受阻,利用原有河汊一夜之间加工开成河道,突然绕到唐军背后,攻下了广州,其后又利用此处附近荒洲做刑场;一说与明代农民起义领袖黄萧养兵败至此有关。地方父老相传,言之凿凿,有待历史学家考证。
羊城八景之大通烟雨(2张)
名称 | 年代 | 地点 | 级别 | 批次 |
通福桥 | 明 | 石围塘秀水涌上 | 省级 | 2008年11月第五批 |
毓灵桥 | 清 | 杏花大街冲口涌上 | 市级 | 1993年8月第四批 |
车歪炮台 | 清 | 东塱大黄滘口 | 市级 | 1993年8月第四批 |
聚龙村民居 | 清 | 芳村大道东陇西直街 | 市级 | 2002年7月第六批 |
惠爱医院旧址 | 1898年 | 明心路36号 | 市级 | 2002年7月第六批 |
明心书院旧址 | 1912年 | 明心路5号 | 市级 | 2002年7月第六批 |
真光书院旧址 | 1917年 | 培真路17号真光中学内 | 市级 | 2002年7月第六批 |
广州市界碑-南漖碑 | 1930年 | 南漖东胜坊码头 | 市级 | 2002年7月第六批 |
大通烟雨井遗址 | 北宋 | 芳村大道中344-360号 | 市级 | 2008年12月第七批 |
同盛机器厂旧址 | 清末民初 | 上市路镇东街广安里1号 | 市级 | 2008年12月第七批 |
亚细亚龙唛仓旧址 | 近代 | 白鹤洞新马路1号 | 市级 | 2008年12月第七批 |
亚细亚花地仓旧址 | 近代 | 芳村大道东信联路29号 | 市级 | 2008年12月第七批 |
渣甸仓旧址 | 近代 | 芳村大道东48号 | 市级 | 2008年12月第七批 |
德士古油库旧址 | 近代 | 白鹤洞南枝围1号 | 市级 | 2008年12月第七批 |
日清仓旧址 | 近代 | 芳村大道东8号 | 市级 | 2008年12月第七批 |
美孚仓旧址 | 近代 | 芳村大道沙涌南恻 | 市级 | 2008年12月第七批 |
协同和机器厂旧址 | 1911年 | 芳村大道东毓灵桥北侧 | 市级 | 2008年12月第七批 |
广州市郊一区农会旧址 | 1924年 | 花地中市南街6号谢家祠 | 市级 | 2008年12月第七批 |
黄大仙祠迹 | 清 | 茶滘古祠路1号 | 市级 | 2015年7月第八批 |
小蓬仙馆 | 清 | 花海街18号醉观公园内 | 市级 | 2015年7月第八批 |
德国教堂旧址 | 近代 | 芳村大道东信义路5号 | 市级 | 2015年7月第八批 |
参考资料:
[26]
|
- 扒龙舟
- 生菜会
生菜会(2张)
- 迎春花市
- 黄大仙祠庙会
- “人日”游花地
- 岭南盆景艺术
“岭南盆景艺术”是中国盆景艺术五大流派之一,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,盆景艺术创作者在历代盆景艺术熏陶或师传口授下,受岭南地理、气候、植物(石种),以及文化艺术、风土人情、欣赏习惯影响,结合作者思想、性格、艺术修养,通过长期实践,形成了岭南“自然,层次清楚,自然生长,自然修剪”的盆景艺术风格。芳村区是岭南盆景艺术的发祥地,明代以前,花埭(花地)已广为栽培树桩盆景栽培,历史悠久。
[31]
编辑
芳村花地在南汉时,属皇城南七寺景区。宋代,有“羊城八景”之一的“大通烟雨”就位于花地大通镇的大通寺内。明万历年间,花地已成为“有花园楼台数十”的园林繁盛地区。只可惜,抗日战争时期,风景如画的花地古代园林和美景荡然无存。许多古建筑被摧毁,只剩部分仍保存完好。
[32]
大通烟雨 大通烟雨
[33]
,曾是宋、明、清三代羊城八景之一。“大通”是指大通寺
[23]
,“烟雨”是指大通寺内的烟雨井。大通寺在南汉时期称宝光寺,座落于花地口的珠江岸边,始建于南汉大宝元年(958)。烟雨井每当下雨前,井口摇曳生烟,雾气迷漫。“烟雨井”与中山纪念堂的“越王井”并列为广州两大著名古井。大通寺自宋代以来,曾几度荒废,又几度重修,修得最壮丽的一次是康熙年间。郡人肖子奇捐金数千,扩建寺院,还增建了天王殿和烟雨楼,周围植树千株,远望去,殿宇巍峨,绿树成荫,景物更加宜人,成为广州的游览胜地。相传清乾隆曾慕名到此观赏,其御书“大通烟雨”的石碑坊,直至五十年代中期才被拆毁。 |
大通烟雨(4张)
|
鹅潭夜月 鹅潭夜月
[34]
,是清代羊城八景之一。鹅潭美景在于月夜:清风徐来,水波不兴,一轮明月泻落千顷鹅潭,确是美不胜收。文人雅士,对月吟哦。北岸紫洞艇、花艇华灯明亮,笙歌不辍;这边芳村花地送来阵阵花香,星星渔火,别具风韵,令人心旷神怡。白鹅潭确是广州人士水上消夏游乐的好去处。 |
鹅潭夜月(2张)
|
听松园 听松园
[35]
,是清代爱国诗人张维屏的别业,也是当时市郊的一座名园。张维屏是清代广东诗坛的领袖,他著名的爱国诗篇“三元里”就是在此园写下的。现在留下张氏亲手题的“听松园”三字的石额,书法苍劲,笔力雄健,是一件既有历史意义,又有书法价值的珍贵文物,存于培英中学校园中。 | |
小蓬仙馆 小蓬仙馆
[36]
,是一间深三进的青砖石脚,飞檐高脊,有较高艺术的建筑物。相传是道光年间两广总督叶名琛所建,而供其父修真养老之地。馆内遍种兰花,有“仙殿白兰”的美称,据说是当时叶父所栽。也有人说,小蓬仙馆是康家产业,是康有为祖父康赞修晚年与道友论道修真之地,亦是清朝末年百日维新领袖康有为成长和活动之所,究竟以何说为是,有待进一步考证。此馆后又改为“八公祠”。 |
小蓬仙馆(2张)
|
杏林庄 杏林庄
[37]
,是晚清邓大林书画室。杏林庄因杏花而得名,园林建筑幽雅,是典型的南国风格,小桥流水,山石亭榭,特别以石著名,园中藏有不少名画、书法、框联等珍品。解放前,这里已成一座废园,唯一留下的一座太湖石,五十年代也迁到文化公园。 |
杏林庄(2张)
|
车歪炮台 车歪炮台
[38]
,在东塱大黄滘口。是一座露出水面的礁石,面积约有三百平方米,是乾隆进士两广总督阮元(1764~1849)所建。他看到英国侵略者的野心,为了保卫珠江及省河,奏请建造大虎山、大黄滘口两炮台,称大黄滘口的炮台为“车歪炮台”(“歪”为偏侧之意)。车歪炮台有抗击侵略者的光荣历史。是个有纪念意义之地。 |
车歪炮台(3张)
|
通福桥(五眼桥) 五眼桥
[39]
,座落在五眼桥河上,是芳村区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桥,由明代南海县李待问筹建,原名“通福桥”,因其有五孔,故人们习惯叫它“五眼桥”。历史上,五眼桥是广佛大道第一桥,以红米石建造,造型优美,坡度小,便于轿马上落。现保存得比较完好。 |
五眼桥(3张)
|
德国教堂 德国教堂
[40]
,位于冲口街的下芳村。德国教堂是1902~1903年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兴中会准备在广州起义的秘密据点,该据点是用以秘密筹划军事行动及储藏军用物资之所。在1903年1月25日起义计划暴露后,被两广总督会同德国公使进行调查,抄没了全部军用物资,秘密机关被破坏,且有10多个革命志士被清政府杀害。这次起义是兴中会组织的最后一次武装起义,其功虽不成,其事已轰动全国,震慑了清政府,鼓舞了革命者斗志。 | |
谢家祠 谢家祠
[41]
,是一间古老祠堂(深三进)。1924年秋天,市郊一区农会在这里成立。该农会是广州市郊成立最早的区一级的农民协会。在农协会成立的同时,农民自卫军也组织起来,大队部设在附近的“北便祠”,北便祠毁后,已建成民居。农协会旧址谢家祠(南便祠),现在是芳村区教工幼儿园,建筑物基本保存完好。 | |
黄大仙祠 黄大仙祠
[42]
位于花地大氹尾街,祠始建于清咸丰六至八年间,初时只是一连三搭的平房,对人赠医施药。光绪甲辰年(1904)广东水师提督李准倡议重修该祠。重修后的黄大仙祠是一间极为壮观的庙宇。该祠所供神佛为儒、道、释三教合一,故各种不同的信仰者都可到此朝拜,因而香火鼎盛。1912年潘达微先生在此办幼儿院,后来日军侵占,将其作为宪兵司令部。1947年重修孤儿院,1952年改为儿童教养院,后为广州包装制品厂,已复建。 |
黄大仙祠(3张)
|
毓灵桥 毓灵桥
[43]
横跨于芳村大冲口河上,是一座古老的梁式石桥。大概建于清代中叶,距今约一百八十年。大冲口历史上属钟秀乡,桥名“毓灵”取其“钟灵毓秀”之意。桥分三节,全长二十五米(连引桥石级)。桥面一段铺以五条长七米六十,宽厚各四十厘米的青油麻石,两头各为五条长六米二十五,宽厚四十厘米的同类石条。结构紧密,造型古朴。 |
毓灵桥(2张)
|
聚龙村 聚龙村
[44]
古建筑群始建于清光绪五年(1879年),由广东台山邝氏族人兴建,是广州现存最完整的古民居建筑群之一。现存房屋19幢,均为两层青砖楼房。该村按井字型平面布局,建有七条街巷,纵横整齐美观,错落有致,每座民居院落占地约2百平方米,坐北向南。建成之初共有20座。其建筑风格具有浓郁的岭南特色和较高的历史价值,被列为广州市历史文化保护区。 |
聚龙村(2张)
|
醉观公园 醉观公园
[45]
,清末时,在花地河畔及其交流策溪一带,以昔日羊城八景之一的“大通烟雨”为起点,分布着留芳园、醉观园等八大名园,既经营花木,又供人观赏。民国27年(1938),这些名园遭战火摧残。抗战胜利后,虽有恢复,但园林面貌大不如前。建国后,在诸园旧址建成醉观公园。 |
编辑
芳村区历史上涌现出众多风云人物。有被称为“岭南三大家”之一的梁佩兰,作家黄世仲(黄小配)、梁纪佩,著名革命活动家何香凝,农运领袖黄谦,以陈锦生为首的裕安围九烈士,均是芳村人士。教育家潘达微,岭南诗坛领袖人物之一的张维屏,诗画家邓大林、梁修,变法维新领袖人物康有为,农运领袖林宝宸,画家苏卧农,作家黄谷柳等曾在芳村有过重要活动。除此以外,还有许多伟人也在芳村区留下过他们的足迹。
[5]
[46]
编辑
1992 年、1994年至1997年,芳村区都被评为“创建国家卫生城市”达标一等奖。
[47]
1998至2000年,芳村区连续3年被评为“一年一小变”优胜区,2001年被评为“三年一中变”优胜区。
[47]
1993年、2001年芳村区荣获“双拥”模范区称号。
[48-49]
2002年,芳村区被授予广东省和国家科技进步先进区。
[19]
2004年,授予芳村区团委“全国团建先进县(市)”的荣誉称号。
[50]
2005年,芳村区正式通过广东省教育强区督导评估组的评估,成为“广东省教育强区”。
[51]
词条图册
更多图册
- 参考资料
-
- 1. 气温 .中国历史网[引用日期2020-11-15]
- 2. 花乡志趣 .广州市政协门户网站[引用日期2020-10-24]
- 3. 古人过年喜欢游花田 素馨茉莉当仁不让成主角 .广州日报-凤凰网[引用日期2020-11-17]
- 4. 《岭南第一花乡》 .广州市政协门户网站[引用日期2020-10-27]
- 5. 芳村区历史沿革 .广州市政协门户网站[引用日期2020-10-22]
- 6. 芳村地名杂谈(四) .广州市政协门户网站[引用日期2020-10-16]
- 7. 原芳村区资料 .行政区划网[引用日期2020-10-24]
- 8. 位置境域 .中国历史网[引用日期2020-11-15]
- 9. 芳村区内的海蚀残丘 .广州市政协门户网站[引用日期2020-10-24]
- 10. 土壤特性 .中国历史网[引用日期2020-11-17]
- 11. 广州花地河变身“水乡美景长廊” .园林网[引用日期2020-11-15]
- 12. 普查人口 .中国历史网[引用日期2020-11-17]
- 13. 人口变动 .中国历史网[引用日期2020-11-15]
- 14. 芳村区:第三产业重 比例已过半 .新浪新闻中心[引用日期2020-11-15]
- 15. 农业 .中国历史网[引用日期2020-11-15]
- 16. 工业 .中国历史网[引用日期2020-11-15]
- 17. 全市"三产" 芳村增速最快 .新浪新闻中心[引用日期2020-11-15]
- 18. 城市交通管理 .中国历史网[引用日期2020-11-15]
- 19. 文化综述 .中国历史网[引用日期2020-11-15]
- 20. 社会保障主要活动 .中国历史网[引用日期2020-11-15]
- 21. 区名芳村考 .广州市民政局-地名信息平台[引用日期2020-10-22]
- 22. 唐宋大通古港位于今芳村花地 是舶来品北上必经之地 .广州日报大洋网[引用日期2020-10-27]
- 23. 寺岸街与大通古寺 .广州市民政局-地名信息平台[引用日期2020-10-22]
- 24. 历史勾沉:黄巢凼的传说 .广州市政协门户网站[引用日期2020-10-16]
- 25. 外贸古港孵化千年花事 .广州市政协门户网站[引用日期2020-10-16]
- 26. 广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名录 .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[引用日期2020-11-16]
- 27. 芳村龙船史话 .广州市政协门户网站[引用日期2020-11-17]
- 28. [节日在民间·生菜会]观音开库 生菜生财 岁岁有来 .广州图书馆[引用日期2020-11-16]
- 29. 广州图书馆·广州民俗·[即将消逝的行业·行业街· 花地街] .广州图书馆[引用日期2020-11-16]
- 30. 黄大仙祠庙会 .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[引用日期2020-11-16]
- 31. 岭南盆景技艺 .广东省文化馆[引用日期2020-11-16]
- 32. 花地名园百年沧桑 .广州市政协门户网站[引用日期2020-10-24]
- 33. 大通烟雨考 .广州市政协门户网站[引用日期2020-10-16]
- 34. 广州白鹅潭 .广州市民政局-地名信息平台[引用日期2020-10-22]
- 35. 松基直街 听松园 松心老人 .广州市民政局-地名信息平台[引用日期2020-10-22]
- 36. 广州图书馆·历史名胜·小蓬仙馆 .广州图书馆[引用日期2020-10-16]
- 37. 杏花大街曾杏花满街 .园林网[引用日期2020-11-16]
- 38. 广州图书馆·历史名胜·大黄窖炮台(车歪炮台) .广州图书馆[引用日期2020-10-16]
- 39. 广州图书馆·历史名胜·通福桥(五眼桥) .广州图书馆[引用日期2020-10-16]
- 40. 广州德国教堂 .新浪新闻中心[引用日期2020-11-16]
- 41. 广州农运摇篮——市郊一区农会 .广州市政协门户网站[引用日期2020-10-31]
- 42. 三水郑家与广州黄大仙祠的兴衰 .广州市政协门户网站[引用日期2020-10-16]
- 43. 广州图书馆·历史名胜·毓灵桥 .广州图书馆[引用日期2020-10-16]
- 44. 广州图书馆·历史名胜·古村聚龙 .广州图书馆[引用日期2020-10-16]
- 45. 醉观公园 .广州市荔湾区人民政府门户网站[引用日期2020-11-16]
- 46. 伟人在芳村的足迹 .广州市政协门户网站[引用日期2020-10-24]
- 47. 创建卫生城市 .中国历史网[引用日期2020-11-15]
- 48. 1993年大事记_《芳村区志1991-2005》 .中国历史网[引用日期2020-11-15]
- 49. 2001年大事记_《芳村区志1991-2005》 .中国历史网[引用日期2020-11-15]
- 50. 全国团建先进县(市) .新浪新闻中心[引用日期2020-11-15]
- 51. 强强联手 芳村区将为新荔湾添6700个优质学位-搜狐广东 .搜狐广东站新闻[引用日期2020-11-15]
- 收起